拾荒老人捐款行善16年

初春的拾荒大别山,还未退去寒意。老人3月14日一大早,捐款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,行善67岁的拾荒储德素就和往常一样起床,穿上自己的老人破棉袄,将前一天的捐款剩菜剩饭用锅灶加热,匆匆吃完早饭,行善便开着他的拾荒三轮车,开始了走村串户回收废品的老人“工作”。
一元、捐款两元……在农村,行善回收废品只能赚取微薄的拾荒“差价”。但这么多年来,老人储德素捐出去的捐款每一分钱,都是这样一元、两元攒下来的。
储德素是岳西县温泉镇牌坊村村民。2008年以来,每隔一段时间,他就会去岳西县红十字会“报到”,少则100元、多则1000元,向贫困地区捐款,16年如一日、从未间断。
2008年,汶川大地震。从电视里看到灾区泪眼蒙眬的孩子,储德素的心揪成一团。储德素是经历过苦难的人,曾经吃过糠粑、苦菜充饥,知道苦的味道。“我吃过百家饭,最看不得别人受苦,我想帮帮他们。”一开始,他不知道如何捐款,便揣着钱在街上找,看到有单位设立了向灾区献爱心的捐款点,就把自己所有积蓄1000元全部捐了出去。
后来,储德素托朋友打听得知岳西县红十字会能接收捐款。从那以后,他便对捐款“上瘾”了。再后来,因为身体原因,储德素不能再干农活了。他就买来一辆三轮车,每天走街串巷收废品赚取微薄利润。每个月初,他把废品送到收购站,拿到钱后,便直奔县红十字会。
“您家条件也不是很好,少捐一点吧?”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不止一次地劝他。“没事,儿子、媳妇在深圳打工,我自己能养活自己,够了。”储德素总是笑呵呵地回答。
16年过去了,除了丢失的,现存的捐款单可以铺满一整张八仙桌。16年具体捐了多少钱,他不知道,也没具体统计过。
但16年过去了,储德素家的新房已经成了旧房,却仍然没有装修,家里几样家具还是收废品收来的;他身上的衣服很破旧,已经十来年没买过新衣;他一日三餐清汤寡水,基本上是一顿饭一个菜就打发了;因为常年收废品,他的手看起来又脏又黑,洗也洗不掉……
“别人收废品能赚钱,储大爷却赚不到钱。”村民看到他这个样子,都见怪不怪,说:“他称秤不克斤扣两,还从不‘拿’村民家门口的塑料瓶子、铁罐子。”采访中,村民们对储德素老人无不交口称赞,他们知道储大爷是个好人,知道他经常捐款,但他们不知道的是,这个拾荒老人已“偷偷摸摸”捐款16年,从未间断。
储德素,就像他的名字一样,有着高尚的道德,过着朴素的生活,拥有普通却闪光的人生。(记者 江月 通讯员 王云峰 吴均奇)
■编后:
走街串巷、风雨无阻,储德素老人靠着一辆三轮车、一沓编织袋拾荒攒下的微薄收入,捐款行善、扶危济困16年。每弯一次腰,就能多挣几分钱,正是这成千上万次的“累与苦”,给需要帮助的人送去了温暖和光亮。
而老人陈旧的家具、破旧的衣裳、简单的三餐……其近乎苛刻的俭朴生活与对他人的大方慷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凡人善举动人心。正如文章所说:储德素,就像他的名字一样,有着高尚的道德,过着朴素的生活,拥有普通却闪光的人生。
他就是安庆的“白方礼”。
相关文章
- 今天,我有幸拜读了《青铜葵花》一书,这本书是曹文轩撰写的一部充满着生死离别的长篇悲情小说,感人肺腑,催人泪下。《青铜葵花》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名叫葵花的小姑娘,一次和爸爸在干校湖上荡舟的时候,爸爸不小2025-04-20
- 近日,省委社会工作部在全省部署开展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活动,旨在激励广大志愿者、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、展现新作为,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。据悉,活动每季度开展一次,每季度推选2025-04-20
- 1月27日,祁门县溶口乡奇岭村全村宴热闹开席。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,品着美味佳肴,聊着自己一年来的情况,一起谋划村子未来的发展,欢声笑语中尽显温馨美好。“我们通过这种形式,营造和谐、安全、文明的乡村氛2025-04-20
完美下载软件推荐:好用的“思维导图”工具软件,帮你解决工作学习难题
在日常生活、工作和学习中,我们经常面临各种挑战,如处理复杂的项目、研究深度课题、解读深奥文章或制作详尽的PPT。在这些情况下,人们通常会首先明确问题的核心主题,然后逐步梳理出一个清晰的框架,希2025-04-20- 人物简介:岳喜环,女,泗县运河街道花园井社区党总支书记。身为一名社区党务工作者,岳喜环始终把暖民心、促和谐作为工作宗旨,心系社区群众,情洒千家万户。收集民意、排忧解难、化解纠纷……岳喜环用实际行动诠释2025-04-20
- 汪春冰,滁州市全椒县石沛镇白庙村卫生室医生。1992年毕业后,汪春冰主动申请到偏远的山区担任乡村医生。多年来,他坚持“自己多走一点路,让患者少走一点路”理念,始终送医上门。一个药箱,一背就是32载,他2025-04-20
最新评论